人民网记者 程浩
在云南大理剑川古城东南角,藏着一座浸透岁月的木雕殿堂——剑川县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一推门,老旧木香混着新雕的木屑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踏入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旅程。
踏入三楼工作区,剑川木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段四兴正右手持凿,左手持锤,全神贯注雕刻着一件牡丹木雕制品。随着锤凿的起落,花瓣纹路在飞溅的木屑中逐渐绽放。
剑川县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陈列的木雕制品。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二楼展厅宽敞大气,精雕细刻的作品陈列其间,宛如一件件艺术品。这些木雕作品题材广泛,既有传统神话人物,也有花鸟鱼虫。站在这些作品前,不禁让人感叹匠人们的巧夺天工。
一楼是产品销售区。建筑木雕、日常用品木雕、民族旅游产品木雕等整齐排列。一群来自华侨大学美术专业的学生正围着民族旅游产品木雕轻声讨论,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这些作品的喜爱和好奇。
展开剩余78%“你这个木雕家具厂,就像一个木雕博物馆。”记者笑言。段四兴听后,谦逊地笑说:“这还不算博物馆呢,我们正在建木雕博物馆,主体工程已完成,预计明年春节就能开馆。”
他接着补充道:“为了能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木雕艺术,我们还专门建了木雕体验区。仅今年上半年,就有3000多人来这儿研学,大多是全国各地高校的美术生和设计专业的学生。他们在这里体验木雕的魅力,有同学最长一次待了20多天。”
说着,段四兴指着一楼办公室墙上的一块白板,“你看,五六月基本每隔两三天就有大学生来研学。”白板上详细列着5月以来各高校学生来研学的时间表,密密麻麻的日程表见证了木雕艺术的独特魅力。
段四兴正在雕刻一件牡丹木雕制品。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剑川木雕以浮雕、镂空雕见长,能呈现出玲珑剔透、生动传神的艺术美感。正如当地流传的一首剑川白曲所唱:“雕得金龙腾空舞,镂出金鸡报五更,刻成白鸟枝上唱,雕花引蜜蜂。”这种精湛的技艺,在2012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段四兴出生于剑川白族农村,家族中有多人从事木雕创作工作。1995年,他和父亲一起创办了剑川县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初衷既是为了生计,更是为了传承这份剑川木雕的技艺。
这些年,段四兴参与了昆明西山华亭寺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阁的修复工作,参与设计雕刻的大型木雕作品《大理国张胜温画卷》总长97.6米,高1.8米,是迄今剑川木雕中最长的作品,堪称木雕艺术中的瑰宝。
剑川县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陈列的木雕制品。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如今,段四兴已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大师。他不仅是木雕艺术的传承者,更是推动剑川木雕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
在他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带动下,剑川县从事木雕产业的人员超过2.5万人,木雕产业年产值超5.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0%以上。剑川木雕已从传统手工艺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段四兴坦言:“这两年市场不景气,价值较高的建筑木雕订单减少。”面对这一困境,他开始思考如何让传统手工艺走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特别是让年轻人喜欢上木雕艺术。
于是,他联合多个美术院校,创新研发小而精美的木雕制品,如果盘、茶台、挂件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实用价值,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如今,越来越多的木雕制品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家里,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剑川县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陈列的木雕制品。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融服务。
在大理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中国工商银行大理分行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创新推出普惠金融特色产品“人才贷”,精准支持土陶、木雕、银饰、白族刺绣等领域的人才发展。今年以来,面对木雕市场不景气的情况,段四兴的木雕家具厂缺乏流动资金。他向中国工商银行大理分行提出贷款申请后,300万元信用贷款很快便获批到位。“这真是为非遗传承带来了‘及时雨’。”段四兴感激地说。
截至6月末,中国工商银行大理分行“人才贷”贷款余额已达2556万元,惠及全州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8位。这笔资金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沃土,助力传统技艺走出乡村、走入展馆、走向世界。
采访最后,段四兴表达了对未来的展望:“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传承好木雕工艺。特别是现在旅居云南成为很热的话题,这对木雕产业来说是个好事情。我对剑川木雕的市场充满信心。”
发布于:北京市诚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