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成为许多人在困境中坚持奋斗的象征。《史记》对这一段历史有过详细记载:越王勾践归国后,苦心自励,将一颗苦胆置于床前,无论坐卧都时常端起胆来尝味,甚至连饮食中也不放过。这一情节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但《史记》中并没有提到勾践卧薪,只提到他尝胆的故事。至于“卧薪尝胆”这一成语,实际上是苏轼后来根据勾践的事迹创作的,用来形容那些在逆境中忍辱负重、积蓄力量、最终取得成功的人。鲜有人知道,勾践复国称霸吴国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他究竟是否彻底剿灭了敌人,而他身边的功臣又有怎样的结局呢?
在讲述这些之前,不妨先回顾一下勾践如何继位并最终击败吴国的经过。春秋末期,越国经历了二十多代,到了勾践的父亲允常时期,他已经为越国的霸业奠定了基础。允常频繁与吴国君主阖闾发生冲突,但他却并未成功打破吴国的强大。允常去世后,勾践继位。得知勾践继位的消息后,吴王阖闾趁越国政权更替之际,趁机发动了对越国的攻击。在勾践的英勇指挥下,越军终于击败了吴军,阖闾也在此战中因伤重而死。临终前,他将复仇的重任托付给儿子夫差。
展开剩余74%刚继位时,勾践并未显现出太多的雄心壮志。战胜吴军后,他曾一度认为吴国并不具备威胁,因此并未过多关注国防与政务的建设。然而,吴王夫差并未停歇,听闻勾践的局势逐渐稳定后,开始集结大军准备复仇。于是,勾践决定率先出兵,发起了攻吴战役。然而,这场战役最终以越军惨败告终,吴军趁机围困了越军。面临如此困境,勾践痛心疾首,悔恨不已。在范蠡和文仲的劝说下,他决定向吴王夫差求和,并以美女和财富作为贿赂,乞求吴国允许越国臣服于吴国。吴王夫差处于胜利的巅峰期,暂时放松了警惕,尽管伍子胥极力反对,但他最终还是答应了勾践的请求,并撤回了吴军。
勾践赴吴后,带着大臣范蠡和文仲,受尽了夫差的屈辱与羞辱。勾践不仅被迫为夫差喂马,范蠡也沦为奴仆。两年间,勾践完全丧失了当年的骄傲与气焰,而夫差也逐渐信以为真,认为勾践已彻底归顺。最终,他放勾践回国。
回国后的勾践没有忘记自己所受的屈辱。他不仅开始像普通百姓一样过着简朴的生活,更将尝胆作为日常行为,以此激励自己和全体国人奋发图强,决心复仇。为了让吴王掉以轻心,勾践通过一系列手段,包括美人计,将西施送入吴国。果然,吴王夫差沉迷于勾践的假象,逐渐放松了警惕。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带领大军北上与其他诸侯会盟,勾践趁机派遣精兵偷袭吴国,成功俘虏了吴国太子。但勾践尚未彻底击败吴国。直到公元前476年,勾践再次出征吴国,并在次年围困吴都。最终,公元前473年,越军大获全胜,吴国灭亡,勾践终于完成了复仇。
然而,当吴国陷入困境时,勾践是否应该赶尽杀绝呢?吴王夫差在战败后投降,并被安置在姑苏山。夫差派遣使者公孙雄前来向勾践求情,称要像当年文仲一般“肉袒膝行”,恳请勾践放过自己。勾践心软,但范蠡及时劝阻,提醒他如果放过吴王,可能会重蹈覆辙。勾践在范蠡的劝说下清醒过来,但他依然不忍心直接杀掉夫差。最终,夫差被流放至甬东,且获赐百户人家。然而,夫差心灰意冷,认为自己无法东山再起,最终拔剑自刎。
但勾践对待功臣的做法却让人寒心。范蠡助勾践复国后,心生离意,决定告别越国。他给文仲写信,表达了对勾践的失望,指出越王虽然能与臣子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文仲并未理会范蠡的劝告,依旧留在越国。但最终,文仲还是陷入了勾践的陷阱,被指控密谋叛乱,勾践便赐给他一把剑,命令他自尽。曾经为勾践效力多年的忠臣,最终死于他手。
范蠡看穿了这一切,早早地离开了越国,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发布于:天津市诚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